首页 > 文化交往 > 正文

七夕情人节,恋人鹊桥会
来源: 中国文化网
发布时间: 2010-06-12 16:40
邮 箱

     七夕风俗习惯多,女儿梳妆乞巧忙

    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衍生出许多有趣的民间习俗。七夕的重头戏主要在女孩的身上。因为传说中,织女的手艺极巧,能织出云彩一般美丽的天衣。为了使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间发展出了一种“乞巧”的习俗。乞巧的习俗大约早在汉代就已形成,只不过是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结合。另外,七月正值各色植物活泼朝气的盛夏,一些七夕节风俗还与夏季特有的季节特色紧密相连。

    1. 针线

    女孩子们乞巧用的器物都极为精细。乞巧用的针就有很多种,双眼、五孔、七孔、九孔,精细异常。七夕晚上,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看谁先穿过就是“得巧”。另一种丢针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阳下曝晒,过一段时间后,空间中的尘土就会在水面上结成一层薄膜。这时把针丢在水里,有了薄膜的支撑,针就会漂浮在水面上。水中便清晰可见各异的针影来。如果针影是云彩、花朵、鸟兽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现细如线、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2. 鲜花

    除了针线,女子们还在鲜花上做文章。有些妇女采集各种鲜花,放在盛有水的铜盆里,放在露天的庭院中,第二天取来搽面,据说可使皮肤娇嫩白净。还有些妇女捣凤仙花,取汁,染在无名指和小指甲上,称“红指甲”。

    3. 唱歌

    唱《乞巧歌》也是过七夕节重要的一项活动。歌是这样唱的:“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姐妹千万年。”

    4. 祭织女

    除此之外,七夕当天还得在月下设香案,供上水果、仙花向织女乞巧。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瓜果,如果夜里有嬉子(一种小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就表示该女子已得巧。讲究一点的,如唐朝宫女,就把喜子放在小盒子中,第二天早晨打开来看。如果网结得不好就是巧乞得少。

    5. 窃听哭声

    七夕情人节还有窃听哭声之说。据说听哭声的人必须要是个童女,在夜来人静之时,悄悄的走进古井旁边,或是葡萄架下,屏息静听,隐隐之中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对谈或是哭泣的声音,此女必能得巧。

    6. 许愿

    虽然说七夕节上少女是绝对的主角,但已婚的人和年老的人也都各怀所愿,等着在七夕节这天许下美好的愿望,于是七夕俨然成了一个许愿的日子。据说七夕当夜拜牛郎、织女时,马上下拜,说出自己的愿望,不管是乞富、乞寿、乞子,莫不灵验。但是所乞求的愿望一次只能有一种,而且要连乞三年才会灵验。

    7. 预告收成

    据说七夕的天河,还可预告当年的收成,天河明显,收成就好,粮价就低;天河灰暗,收成就不好,粮价就高。还有一些地区在七夕做“青苗会”,也是一种许愿的活动。

    8. 玩偶 

    北宋时期,汴京城到了七夕前几天,市面上还会推出各式应节的特殊产品。例如以蜡铸成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做成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称之为“水上浮”。有人还用蜡制成婴儿玩偶,妇女买回家后将玩偶浮在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还有人在七夕前几天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在磁碗里,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七月也是荷花盛开之际,有人便动脑筋,折下未开的荷花,做成假的双头莲,造型可爱,颇受时人欢迎。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