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正文

专家学者为深化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建言献策
来源: 中国-东盟中心
发布时间: 2018-03-29 17:49
邮 箱

  2018年3月28日,出席庆祝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国际研讨会的各方嘉宾围绕“新时代、新愿景、新机遇”主题,回顾总结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年来的经验与启示,就打造经贸合作新格局、把握创新合作新机遇、开拓人文交流新局面等议题深入研讨,积极交流互动,踊跃建言献策,现场气氛热烈。

  与会嘉宾高度评价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为地区繁荣稳定作出的突出贡献。他们表示,中国和东盟1991年建立对话关系,2003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走过了非凡的历程。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为双方关系明确了发展方向、奠定了政治基础、搭建了合作框架、注入了强劲动力,有力地推动了双方在政治安全、经济合作、人文交流等诸多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如今的中国—东盟关系,已成为东盟同对话伙伴关系中最具活力、最富内涵、最有成效的一组关系,日益走向成熟。当前,中国—东盟关系正处于承前启后、提质升级的关键节点。应从战略角度看待中国—东盟关系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规划好双方关系发展的蓝图,重点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的对接,通过商谈制订“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为双方关系发展提供更加清晰的指引,打造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应继续加强沟通交流,深化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努力消除误解,有效管控分歧,不断增进政治互信,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继续坚持东盟在地区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推动各类地区合作机制协调发展,助力东盟共同体建设和亚洲区域合作。

  专家学者们表示,经贸合作是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中国和东盟经济互补性强,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已连续9年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7年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17年双边贸易额突破5000亿美元,再创新高。双方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成果丰硕,双向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思潮蔓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中国和东盟各自经济发展以及双方合作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亮点。双方应继续携手努力,培育壮大合作新动能,共塑互利合作新模式、新格局。要继续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的有利契机,深入挖掘合作潜力,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加强宣传推广,使更多的企业从中国—东盟自贸区及其升级版中获益,并推动尽快达成区域全面经济关系协定(RCEP)。优化贸易投资结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完善地区产业链和价值链,建立统一的物流标准体系,加快跨境经济区建设,拓展海洋经济领域合作,支持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东盟东部增长区等次区域机制发展,鼓励更多省市和地区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确保相关合作倡议更加贴近民众、服务民生,给广大民众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专家学者们认为,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为基础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成为经济增长转型的强劲动力,数字经济成为撬动全球经济的新动能。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共同将今年确定为中国—东盟创新年,顺应了时代潮流,契合了双方发展重点和需求,将为双方合作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应加强互学互鉴,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加强电子商务、智慧城市、信息技术等领域合作,携手共筑信息丝绸之路,共享数字经济红利。继续支持创新合作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中国科学院曼谷创新合作中心等平台的作用,提升合作质量和效率。要加大力度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年轻人创新创业。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理念创新,注重推进以人为本的社会创新,不断丰富中国—东盟合作及地区合作的内涵。

  专家学者们表示,人文交流已成为中国—东盟关系的重要支柱,为夯实双方关系的民意和社会基础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人文交流,是中国—东盟增强理解互信、消除误解疑虑、促进民心相通的必然选择。双方要充分发挥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人文相亲的天然优势,不断扩大双向人员往来,促进民众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增进彼此了解和友谊。积极深化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借助美食、音乐等媒介,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互鉴。加强智库、媒体、青年交流,扩大民众的参与度,提升民众对中国—东盟关系的认知和认同,使合作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筑牢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根基。

  与会嘉宾表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前景广阔。与此同时,在国际地区形势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中国—东盟关系也面临新的挑战。双方应继续秉持合作共赢的精神,在总结成功经验基础上,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排除干扰,推动中国—东盟关系不断提质升级,取得更大发展,更好地造福本地区民众。

责任编辑:李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