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交流 > 正文

【实习心得】在亮马河畔遇见新世界——复旦大学新闻系2016级本科生吴雨浓在中国—东盟中心的实习心得
来源: 中国—东盟中心
发布时间: 2019-09-02 18:29
邮 箱

  2019年5月底,经过自主申报、学校筛选以及中心筛选,我如愿来到北京,来到位于亮马桥使馆区的中国—东盟中心实习。

  作为一个新闻系的学生,在此之前不管是学习还是实习经历,都集中在传媒行业,而来到中心的新闻公关部实习,不仅圆了我的国际组织梦,更让我从国际组织、政府等更多新的视角,重新认识了新闻媒体所扮演的角色,也更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方向。

  在国际组织,重新认识新闻传播

  五月下旬,我刚来到中心实习便恰逢新闻公关部今年极其重要的旗舰项目——第二届中国—东盟媒体合作论坛。新闻公关部的官员们在论坛期间马不停蹄地对接来自中方、东盟秘书处以及东盟各国的政府、媒体、学术机构的嘉宾们,而我也有幸参与了论坛后的相关报道和对嘉宾观点的整理。在整理过程中,我接触到一个新的话题,“媒体合作”——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报道新闻,而是思考在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中,各方媒体是如何在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上反映各方声音、解读多边关系与合作趋势,甚至如何让媒体扮演好“桥梁”的角色,促进各国相互理解的。

  后来,在我们新闻公关部副主任王志全老师的指导下,我和其他实习生又围绕“中国—东盟媒体合作”主题进行了研究论文的整理。老师有着多年的宏观政策研究经验,他发现“媒体合作”议题逐渐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却鲜少见到系统性、完整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基于此,我们大量搜集研究论文,从最开始的主题模糊、类别混杂,通过一次次和老师沟通、理清思路,最终将近50篇“中国—东盟媒体合作”研究论文以地域范围、研究主体、研究内容三个类别层次整理起来,为后续研究乃至中心的相关工作做了铺垫和支撑。而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对媒体合作与国家交往的关系有了新的认知。更重要的是,真正感受并学习了以国际组织视角开展的研究该如何进行。

  除此之外,我所在的新闻公关部还为东盟国家驻华大使馆官员提供短视频讲座,帮助他们更好地使用媒介,进行宣传发布。我们还举办了双边记者和新闻官的采访报道等活动。我有幸跟随老师们面试了即将参与赴缅甸和文莱采访的中国媒体记者,以英语为媒介,测验记者的外语沟通能力,并就中国与东盟关系提问,了解记者的认知和格局水准。

  从外交视角,走近中国—东盟关系

  第一次尝试独当一面完成工作,是五月底接待缅甸外交官访问团。我清楚记得当时来到中心不久,但老师非常信任地把向访问团英文讲解中心展厅这一重要任务交给了我。在一周的准备时间里,我参考了以往老师讲解展厅的讲稿,反复熟悉乃至背诵,每天早晨到展厅里模拟讲解的过程。其间,王志全老师、张立伟老师不时询问我的进展并提供帮助。在讲解过程中,我也有机会对中国—东盟中心从成立到组织架构、再到六大板块工作开展情况有了更系统完整的了解。

  不久后,我又参与了中心联合执委会本年度第二次会议的会务工作,接待了来自东盟各国驻华大使馆、中国外交部亚洲司的外交官们,聆听中心官员与各国代表探讨、协调中心的工作安排。通过这次会议,我真正感受到了中国—东盟中心作为国际组织在11国合作中发挥的协调和沟通作用。

  此外,我还跟随中心老师们参加了越南驻华大使馆在京举办的文化演出,跟随中心教育文化旅游部实习生到东盟各国大使馆给外交官们递送前往杭州参加中国—东盟青少年友谊足球赛的高铁票……

 

与中心的老师们一同参加越南文化日活动

 

 

和泰国实习生sue一起到马来西亚、越南大使馆递送材料

  正是在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和体验中,我和外交、和中国与东盟关系有了前所未有的“亲密接触”,也有机会从国际组织和外交工作的角度重新理解中国和东盟关系。中国和东盟这11个国家虽然各有独特之处,但无论是历史、文化、语言,还是经贸往来、教育文化及旅游合作,都有着无法割裂的紧密联系和互利共赢的合作需求。这或许正是我们积极推进中国—东盟合作的内在动力和意义所在。

  与专业官员共事,高度严谨和悉心关怀并存

  在中心实习的三个月里,除了丰富的体验和交流机会,我也深切感受到了作为外交人员、国际组织官员开展工作,没有绝对的“小事”。

  在为“中国—东盟媒体合作论坛”与会嘉宾拟写感谢信的过程中,王志全老师对每一篇、每一句都仔细斟酌修改,小到用词的准确性、标点符号,大到官员的称谓、段落间逻辑联系以及句子的铺排,都进行了密密麻麻的批改;在协助李杨老师对中心外部宣传栏内容进行更新时,老师更是把我拟好的中英文图注从活动名称到标点符号、字母大小写都一一仔细改过,细心校对……我从中看到了专业化的工作水准,感受到了国际组织工作的严谨。

  与此同时,中心各位老师们的细心、体贴又让我深感温暖。我印象最深的,是入职后第一次和部门副主任王志全老师进行交谈。让我意外的是,老师没有立规矩、立威信,而是问我,希望在中国—东盟中心实习参与哪些方面的工作?完成什么目标?获得什么收获?在实际的工作中,老师们也的确给了我很多的锻炼机会,让我体验不一样的工作内容,实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尝试。综合协调部的汪红柳主任大力支持我为中心拍摄Vlog,把想法变成现实;李杨老师让我发挥自己的长处,参与运营中心微博以及中心在今年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互动活动设计……

  在工作之外,作为实习生的我们,也和陈德海秘书长、中心官员、老师们一同午餐,轻松愉快地交流工作内外的新鲜事。新的实习生入职后,陈德海秘书长如果没有出差,便会在午餐时向新到来的实习生表示欢迎和问候。泰国实习生Sue入职的时候,他还用泰语与她亲切交谈,丝毫没有架子。这让我们觉得中心就好像一个家。

  在中国—东盟中心的大家庭里,我体验了新的世界,获得了难得的国际视野和成长机会。因此,我衷心地感谢中国—东盟中心,向中心老师们的照顾和教导表示感谢。我也期待自己能有机会再次参与到促进中国和东盟合作交往的事业中去,并祝愿中国—东盟中心今后发展得更好,为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友好交流与务实合作作出更大贡献。

与新闻公关部的老师们在一起

责任编辑:侯强 刘梦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