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方兴未艾

来源:中国—东盟中心

2022年12月,中国—东盟中心在《中国报道》杂志发表题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方兴未艾》的文章,全文如下:

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在创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高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关系的深入发展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文化产业在中国和东盟国家产业布局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双方在文化产业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政府引领,顶层设计,对话机制建设日臻完善。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将其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新动能和新引擎。东盟国家将文化产业视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成立专门机构并加大投入,不少国家的设计、时尚、工艺、电影等产业发展已渐具成效。中国—东盟文化部长会议多次就文化产业合作进行探讨,并将其纳入《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行动计划》。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框架下举办的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多次围绕文化产业相关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成为双方各界分享经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东盟文化展、动漫游戏展、出版博览会等活动促进了双方在文化创意、演出会展、文化装备制造生产等方面的全方位对话与合作。

二、开拓创新,融合发展,创意产业合作如火如荼。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推动文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和东盟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中国积极推动柬埔寨吴哥古迹和缅甸蒲甘佛塔修复工程,通过实景演出、展览展示、影视作品等方式让养在深闺的文物走进寻常百姓家。从柬埔寨《吴哥的微笑》、马来西亚《印象马六甲》,到越南《会安记忆》,中国和东盟艺术家联袂打造的实景演出不仅生动诠释了厚重历史背后的鲜活故事,也给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文博机构通过文创展示、学者互访、业务培训等方式,与东盟国家博物馆建立深入联系。各国文创产品融入非遗技艺和民族文化元素,在时尚设计和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实现文化内涵和品牌价值的提升,也为文化扶贫和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助力。

三、交流互鉴,共荣共生,文化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近年来,中国和东盟在影视广电出版等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东盟广播电视高峰论坛、中国—东盟影视合作圆桌会议、中国—东盟电视周、中国—东盟友好合作主题短视频大赛等相继举办。《泰冏》《湄公河行动》等中国电影通过跨国取景、联合开发、合作拍摄、邀请东盟影人参与创作等形式与东盟开展深度合作。《天才枪手》《小娘惹》等一大批东盟优秀影视作品在中国上映后广受好评。中国视听节目实现东盟十国全覆盖,许多东盟观众成为中国电视剧“铁粉”。启动实施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以来,中国已同新加坡、老挝等东盟国家签署经典著作互译出版备忘录。中国图书在东南亚国家翻译出版,参加东盟国际书展并在东盟国家巡展。双方共享资源、渠道与人才,通过优秀作品建立起文化交流的双向桥梁。

四、技术引领,内容为王,数字文化产业逆势上扬。

疫情加速了文化体验和文化消费的数字化进程。中国和东盟各国大力推进“互联网+”模式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从业者更多的采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用云端音乐会、线上艺术展等形式打破时间空间的阻隔。随着移动终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腾讯、爱奇艺、字节跳动、哔哩哔哩等积极开拓东南亚市场,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网络社交、游戏平台和主流媒体服务公司合作,在东南亚建立国际总部,整合东盟数字文化资源,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数字内容合作。在网络文学领域,阅文集团和新加坡电信建立战略合作,发布东南亚原创扶持计划,培养东南亚原创网络文学作家和作品。动漫、网游、电竞在东盟国家深受欢迎。中国和东盟青年人作为核心从业者和消费者,用新语言体系主导着数字文化产业的进程,开展着积极向上、充满朝气和想象力的合作。

近年来,中国—东盟中心积极为双方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学界和业界之间交流互动汇聚资源,开拓渠道,搭建平台,促成合作,支持举办了中国—东盟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东盟主宾国”、中国—东盟首饰艺术展、中国—东盟音乐产业交流活动、东盟美食节、中国—东盟儿童书展、东盟文化旅游纪录片等项目。展望未来,中国—东盟中心愿继续与各界朋友携手前行,推动双方文化产业政策对接,人才培养,品牌建设,讲好中国和东盟故事,把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落到实处,造福地区各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