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中心十年工作成就

来源:中国—东盟中心

2011年11月18日,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纪念峰会期间,中国与东盟十国领导人及东盟秘书长共同为中国—东盟中心揭牌,中国—东盟中心正式成立。

十年来,中国—东盟中心始终顺应亚洲地区发展合作大势,立足政府间国际组织定位,履行一站式信息中心和活动中心职能,认真落实中国和东盟领导人重要共识和双方中长期合作规划,围绕年度合作主题,携手双方政府机构和社会力量,扎实推进中国—东盟贸易、投资、教育、文化、旅游和信息媒体等领域友好交流与务实合作,取得良好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为深化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促进地区发展与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建设伙伴关系网络,打造地区合作新平台

作为中国和东盟十国建立的唯一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国—东盟中心体现了“10+1”合作机制的新发展,是地区合作的新平台。中心始终重视同中国和东盟国家各界建立联系、加强协作,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伙伴关系网络,牢固树立桥梁平台的角色,为推进各项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强高层规划引领

2013年5月,越南副总理阮善仁、泰国副总理蓬贴•帖甘扎纳先后率团访问中心。

中心与中国和东盟国家政要,各国外交、贸易、投资、工业、工商、教育、文化、旅游、新闻等领域主管部门密切交往,深化合作共识,规划合作方向,为开展务实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十年来,马来西亚贸工部长穆斯塔法、柬埔寨副首相贺南洪、越南外长范平明、缅甸外长吴温纳貌伦、泰国外长素拉蓬•都威乍猜军、缅甸文化部长吴埃敏玖、越南副总理阮善仁、泰国副总理蓬贴•帖甘扎纳、中国外长王毅、文莱首相府部长兼外交与贸易部第二部长林玉成和首相府能源与工业部长亚斯敏、菲律宾总统府新闻部长安达纳尔、柬埔寨旅游部长唐坤等先后率团访问中心。

中心历任秘书长赴东盟国家访问,先后与印尼投资协调委员会主席马亨德拉、老挝贸工部长开马妮•奔舍那、菲律宾教育部长路易斯特罗、泰国前副总理兼泰中文化促进委员会主席披尼、文莱首相府部长兼外交与贸易部第二部长林玉成、缅甸旅游部长吴翁貌、柬埔寨旅游部长唐坤等要员以及地方领导人会见、会谈,就推进中国—东盟各领域合作交换意见。秘书长参加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中国—东盟领导人系列会议等本地区重要政治活动,与各方深入沟通,共谋合作。

(二)织密伙伴关系网络

陈德海秘书长会见文莱驻华大使拉赫玛尼。     中心同东盟国家驻华使馆商务官员工作交流。

中心与东盟国家驻华使领馆精诚合作。中心同东盟国家驻华使节和各级外交官建立良好工作关系,及时沟通信息与合作需求,推动双方具体项目实施。各部门与各馆商务、教育、文旅、媒体主管官员保持频繁交往,深入开展联合调研,探讨加强协调配合与资源整合,共同组织举办各领域交流活动。

中心同中国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省市保持经常性交流,从各领域和地方层面推动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签署合作文件,完善交流机制,联合主办或相互支持项目与活动,支持拓展中国各领域、各地方对东盟开放与合作。

中心不断加强与中国驻东盟国家使领馆和驻东盟使团的协调与配合,就推动中国—东盟合作交换意见,相互支持开展工作。

中心同中国和东盟国家企业、社会组织、高校、学术机构、智库、主流媒体、私营部门建立并扩大对话、沟通和磋商渠道,不断拓展“朋友圈”。接待各界代表团到访中心,积极挖掘合作机遇,加强信息和资源共享,为开展各项活动创造条件。

陈德海秘书长与日本—东盟中心秘书长藤田正孝、韩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李赫会晤。 陈德海秘书长会见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诺罗夫。

中心重视同其他多边机制深化协作。与东盟秘书处共同策划和组织重要交流合作项目,与日本—东盟中心和韩国—东盟中心定期召开秘书长非正式会议。同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保持良好伙伴关系,互相支持举办活动。与澜湄合作机制、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联合国、国际竹藤组织、经合组织、东盟基金会等保持经常性联系。

中心通过在各大重要会展等场合设立展亭、接受媒体采访、撰文、举办社交沙龙等方式,推介中心职能定位和工作成果,加强同中国和东盟民众互动,树立中国与东盟睦邻友好促进者、务实合作推动者和友好情谊传播者的形象。

(三)扎实推进自身建设

中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关于建立中国—东盟中心的谅解备忘录》(“备忘录”),立足政府间国际组织定位,以多元和谐、务实高效、专业服务理念,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秘书处运营管理水平,服务好中国—东盟友好合作事业。

厉行建章立制。确立中心徽标、旗帜,理顺联合理事会(决策)、联合执行委员会(咨询)、秘书处(执行)三级组织架构,完善秘书处部门设置,制定和实施各项规章,建立人财物管理制度,充实后勤保障。根据形势需要完善规章制度,2017年8月签订“备忘录”修订版,增列“信息媒体”为中心重点工作领域。

中心每年举办联合理事会和联合执行委员会会议。

办好机制性会议。通过中心联合理事会、联合执行委员会会议及工作组会议等,就中国—东盟合作优先方向和重点领域、中心一段时期工作成绩、下一阶段工作规划与预算及其他重大事项进行深入讨论、提出建议、作出决策,并组织实施各领域合作交流活动。

二、深化贸易投资合作,促进中国与东盟共同发展

发展是中国和东盟的根本利益所在和共同目标。自1991年建立对话关系以来,双方经贸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推进东亚地区繁荣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东盟中心携手中国与东盟国家政府机构、东盟国家驻华使领馆、商协会、智库、企业和国际组织,围绕双方合作重点领域,积极搭建贸易投资平台,推进经济融合,为地区发展繁荣作出贡献。

(一)推介中国—东盟贸易投资政策

中心在中国地方省区市举办系列中国—东盟贸易投资推介会。

中心举办贸易投资领域推介和研讨活动,深入解读中国—东盟贸易投资政策和法律法规,介绍双方发展信息和投资环境,提升各方对中国—东盟合作的认知度。开展中国—东盟自贸区政策系列巡讲,解读和推介自贸区升级版。参加《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高层论坛、展会和宣讲活动,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召开“东盟经济体:机遇与挑战”研讨会、东盟东部增长区贸易投资研讨会,为东盟各国组织经贸推介会,提高中国民众对东盟认知水平。定期在中国各省区市举办中国—东盟贸易投资系列推介会、中国—东盟经贸论坛、中国—东南亚商务论坛,组织形式多样的经贸洽谈、贸易投资促进、企业对接、商务研讨、项目发布、参访等活动,帮助东盟方深度了解中国地方发展现状和合作需求,为中国地方“走出去”提供权威信息渠道,拓展国际合作。举办和参加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暨投资贸易洽谈会、东盟—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上合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等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性活动,拓展中国—东盟务实合作的辐射范围。

(二)打造创新和数字经济合作亮点

2019年7月25日,中心举办在越南胡志明市举办“创新引领发展:2019中国—东盟智能产业大会”。

中心牢固树立创新发展思维,着重在创新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先进制造、智慧城市、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开展工作。围绕中国—东盟创新年和数字经济合作年主题,先后在印尼、越南等东盟国家举办中国—东盟电子商务合作对话会、中国—东盟智能产业大会,在北京、成都、武汉、贵阳等地举办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论坛、数字经济合作发展论坛,推动双方在创新和数字经济前沿加大投入,鼓励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健康发展。支持和推动中国—东盟电子交易中心和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主办中国—东盟工业设计与创新论坛、中国新农村电商圆桌会,组织东盟智慧城市考察团访华。组织东盟官员参观武汉“光谷”、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哈工大机器人、中电科国际、科大讯飞、葛洲坝国际工程、阿里巴巴等中国高新技术园区和重点技术创新企业。促成菲律宾经济区管理署与中国高科技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深化双方创新合作。参加世界机器人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等科技盛会,密切跟踪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演变态势,扩大中心在前沿领域地区影响力。

(三)促进双方经济深度融合

2020年11月29日,陈德海秘书长出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10周年专题论坛。

中心利用各种平台,为双方企业和产品进入对方市场积极牵线搭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和产能合作,拉动次区域合作,缩小发展差距。定期赴东盟举办贸易投资促进活动,组织中国企业与东盟国家政府主管部门、中国驻外使领馆和当地商协会及企业面对面交流,分享第一手信息,考察工业园区和重要项目,增进对东盟投资环境的了解,促成合作意向和项目落地。抓住中国西部、中部、东北地区扩大对东盟开放合作契机,深化中国—东盟地方合作,吸引东盟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建设中国—东盟贸易平台,在中国国际粮油展等重要展会设立东盟馆,促进东盟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组织东盟国家驻华使领馆官员、企业家代表团参访中国省区市经济开发区、商贸平台和龙头企业,支持设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合作中心、经贸中心,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部博览会、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为东盟国家扩大对华经贸合作提供有力支持。促进“一带一路”合作和互联互通,主办中国—东盟产能合作论坛、“一带一路”合作论坛、中部六省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中日韩“一带一路”工商大会。出席中国—新加坡互联互通倡议金融峰会、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研讨会、“一带一路”生态产业合作与发展圆桌会。参与推进次区域合作,支持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走廊合作、泛北部湾和澜湄合作。

(四)深化行业和地方合作

 中心组织东盟国家驻华使领馆官员参观各地高科技产业园。

中心紧扣区域发展目标和利益关切点,推动中国与东盟政府机构、商会、行业协会、企业对接,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深化全产业链融合。通过主办或参加中国—东盟各类行业合作研讨会、中国—东盟农资产业高峰论坛、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中国医疗健康品牌展览会、中国国际供应链与物流博览会、中国—东盟蜂产品行业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论坛、丝绸之路国际商协会(敦煌)圆桌会议,促进双方行业交流与合作。积极搭建地区政企对话平台,主办与参加中国—东盟商界领袖论坛、中国(四川)—南亚东南亚国家工商领袖峰会、中国自贸试验区发展大会等,加强优势互补。主办中国—东盟中小企业合作发展大会,支持双方中小微企业发展。联合智库实施企业家培训项目,出席中国—东盟企业家合作高端对话会、女企业家创业创新论坛、青年企业家论坛、国际跨国公司领袖特别圆桌会议,加强企业能力建设。编写《中国进口指南》《中国—东盟贸易概览》等,为双方企业开拓对方市场提供便利和支持。

三、密切社会人文交流,增进中国与东盟民心相通

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人文交流是中国—东盟关系中除政治安全合作、经济合作之外的第三大支柱。中国—东盟中心积极开展教育、文化、旅游以及新闻媒体等领域交流项目,不断拉紧双方人文纽带,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为双方关系可持续发展创造友好有利的民间氛围、舆论环境和社会基础。

(一)推进教育领域交流合作

中心支持中国—东盟特色高校联盟建设。

中心携手中国和东盟教育部门、教学机构和东盟国家驻华使馆,精心组织交流活动,构建长效合作机制,推动双方教育合作纵深发展。深化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推动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中心建设,发起成立中国—东盟高校医学、艺术、体育等各类联盟,举办中国—东盟学术研讨会、澜湄教育合作论坛等。

中心组织系列教育考察和东盟国家教师专业培训等活动。

开展专家学者交流,组织东盟国家驻华使馆教育官员赴中国地方省市考察教育。举办“中文推广战略专题介绍”“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介绍”“中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经验分享”等专题讲座,开展东盟国家校长领导力提升培训、东盟国家本土中文教师培训。

中心举办中国高校招收东盟国家留学生线上招生政策宣讲会系列活动。

推动中国学生赴东盟国家留学,举办“留学东盟”讲座。做好东盟留学生工作,举办留学生运动会、新年联欢、汉语大赛、中国高校招收东盟国家留学生系列线上政策宣讲会、“振兴繁荣中国—东盟民间交流国际论坛”。增进双方青年交流,主办中国—东盟青年论坛,组织中国—东盟青年夏令营和冬令营、青年交流周、留学生日等活动,实施和参加东盟+中日韩“了解中国”培训项目。

中心深度参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加强职业教育合作。推动双方职教机构互访、签署合作协议、成立职教合作联盟,举办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峰会、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论坛暨特色合作项目成果展、职教空中工作坊等,实施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学生交流实习实训项目。深度参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同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保持密切合作伙伴关系。

(二)深化文化文明互学互鉴

   2021年9月14日,中心举办“2021中国—东盟日”活动。

中心同中国和东盟各国政府部门、文化机构、文艺团体、艺术院校及东盟十国驻华使馆密切合作,以文化交流、文化产业合作、文化启蒙为主要抓手,展现本地区文化独特性和多样性,促进互鉴互赏和共同发展。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活动,结合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组织艺术团赴东盟演出,举办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晚会、年度中国—东盟日,组织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图片展、冬至节气体验、北京东盟文化之旅、中国—东盟非遗研讨会、中国—东盟美术院校绘画艺术联展。

2021年7月23日,中心协办第16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

推动文化合作平台建设,支持开展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东盟—中日韩文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研讨班、东盟—中日韩文化城市网络、中国—东盟艺术院校校长圆桌会议等机制性活动。促进创意产能和文化产业合作,深化饮食文化及影视交流,举办东盟文化旅游线上专题展和东盟美食节,出席世界川菜大会和中国泡菜食品国际博览会,支持人文纪录片《你好!东盟》拍摄,举办中国—东盟电影节、中国—东盟文化产能(电影)合作研修班等活动,支持举办北京国际电影节“东盟主宾国”活动等。

2019年8月3日-6日,中心联合主办2019“宋庆龄杯”中国—东盟青少年足球友谊赛。

活跃少年儿童交流,主办“宋庆龄杯”中国—东盟青少年足球友谊赛,创办“中国—东盟少年儿童文化交流之窗”网络专栏,积极参与国际童书展,推介中国和东盟国家童书资源。践行“文化+”理念,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媒体、体育等不同业态融合发展。

(三)助力旅游合作高质量发展

2019年1月17日, 陈德海秘书长在越南下龙湾出席东盟旅游论坛暨旅游部长会议。

中心与中国和东盟国家旅游主管机构、行业组织、旅游企业、院校、媒体和国际组织扩大交流、密切协作,主动满足双方民众对旅游体验的新期待。加强旅游业政策对话和措施对接,支持举办及出席中国—东盟旅游发展论坛、中国—东盟旅游合作论坛、中国—东盟生态旅游发展论坛、东盟旅游论坛、东盟旅游部门会议、东盟国家旅游组织会议、东盟与中日韩(10+3)国家旅游组织会议、中国—东盟旅游教育联盟大会、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工作组会议等。

2020年9月17日-20日,中心联合主办2020中国(贵阳)—东盟“一带一路”文化旅游交流周。

推进旅游交流机制建设,举办和参与中国—东盟“一带一路”文化旅游交流周、东盟旅游节、国际旅游交易会、区域旅游推广部门交流会,开展中国—东盟旅游年系列活动。开拓旅游客源市场,实施东盟旅游宣传推广项目,搭建线上线下推介平台,打造优质旅游品牌、线路和产品,组织媒体采风考察,合作拍摄东盟旅游纪录片、专题片,举办旅游摄影大赛,提升旅游宣传品数字化水平。

2019年5月28日-30日,中心与柬埔寨旅游部联合主办中文导游培训班。

加强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参加东盟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国际会议,针对东盟国家开设旅游从业能力建设培训班、中文导游师资培训班、旅游市场营销培训班。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加强旅游信息工作,扩大旅游业资讯交流,参加《东盟旅游战略规划(2016-2025)》中期评估会,共促区域旅游业复苏发展。

(四)开辟媒体对话合作新局面

中心致力于拓展中国—东盟媒体伙伴网络,发挥媒体桥梁作用,增进双方信息共享、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促进传媒产业对接与合作,联合主办中国—东盟电视周和中国—东盟短视频大赛,参与中国—东盟网络与媒体合作研讨会、中国—东盟媒体交流年系列活动、东盟与中日韩网络视听产业论坛、中国国际电视台全球媒体峰会等国际会议。

2021年6月2日,中心联合主办2021中国—东盟媒体合作论坛。

打造长效交流平台,促进双方媒体融合发展,举办年度中国—东盟媒体合作论坛,筹办中国—东盟媒体智库云论坛,出席东盟伙伴媒体合作论坛、RCEP区域发展媒体智库论坛。讲好中国—东盟合作共赢故事,举办“我的东盟和中国”多媒体艺术系列展览活动、“魅力东盟”摄影图片大赛,组织东盟媒体来华联合采访、中国媒体东盟行活动,支持举办“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共享中国脱贫方案——东盟媒体看中国脱贫攻坚”国际云论坛,邀请东盟国家驻华大使和外交官接受中国主流媒体采访。

2020年10月24日-29日,中心组织东盟国家驻华使馆外交官及驻京记者访问湖南省。

推进中国地方与东盟友好合作关系,定期组织东盟国家驻华使馆新闻官和记者参访中国各省市。加强媒体能力建设,举办双方新闻官员和主流媒体座谈,安排东盟媒体代表参访中国主流媒体,举办社交媒体专题系列工作坊和网络安全讲座,推动东盟国家驻华使馆开设中国社交媒体账号。

四、紧扣双方关注重点,拓展地区团结合作新空间

中国—东盟中心着眼地区发展,注重与各方就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发展集思广益,为全面整体推进各项合作事业提供智力支撑,营造良好气氛,同时根据双方需求,聚焦最新重点关注领域,培育中国—东盟合作新的增长点和亮点。

(一)筹办和参加重大主题活动

2021年9月17日,中心举办纪念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研讨会。

中心同中国和东盟国家外交机构、智库、高校结合中国—东盟关系重大时间节点,举办各层级研讨活动,就新形势下推进双方各领域合作深入研讨、提出建议,不断为双方关系发展注入新动能。组织召开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研讨会,新起点、新机遇——庆祝东盟成立50周年研讨会,庆祝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研讨会,新机遇、新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在后疫情下的合作研讨会,庆祝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研讨会和招待会等,出席年度东盟日升旗仪式、庆祝东盟成立50周年系列活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经贸合作论坛等活动。

办好中心成立周年招待会、历任秘书长到离任招待会、中国—东盟关系主题图片展。2011年12月举办庆祝中国—东盟中心成立招待会,时任中国外长杨洁篪和东盟秘书长素林出席并致辞。2013年举办中国—东盟关系回顾图片展,中国外长王毅、东盟秘书长黎良明出席。2016年举办中心成立五周年招待会,中国外长王毅发来贺信。2018年举办庆祝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暨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到任招待会和中国—东盟图片展。

中心分别邀请印尼和老挝驻华大使赴中国高校举办“中国—东盟关系系列演讲”活动。

定期邀请东盟国家驻华使节在中国地方省市重点高校就中国—东盟关系发表主题演讲,畅谈合作成就和双方关系发展前景,与现场师生热烈互动,拉近距离,壮大中国—东盟友好生力军。

(二)致力可持续发展合作事业

2019年12月12日,陈德海秘书长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中国—东盟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角边会。

中心结合中国—东盟关系发展需要,加大对可持续发展领域关注和投入。促进政策对话和沟通,举办和参加国际清洁能源论坛、中国—东盟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合作论坛、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东亚海洋合作平台论坛、中国—东盟能源转型与气候韧性发展区域合作研讨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中国—东盟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角边会、中国国际生态竞争力峰会等,分享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经验和成果,探讨可再生能源利用、南南合作等议题,促进生态建设互学互鉴与务实合作。

推动专业交流,参与红树林保护和修复项目,支持建立中国—东盟红树林保护网络,参加东亚峰会新能源论坛、厦门海洋周、青岛海洋周、国际能源署泰国碳定价报告线上发布暨研讨会、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拓展可持续发展合作的社会内涵,推动减贫合作,实施东盟+中日韩村官交流项目,参加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中国“大爱无国界”国际义卖等活动。

(三)推动共同抗疫和复工复产

2021年5月21日,中心联合主办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交流会。

中心携手中国和东盟国家卫生部门、研究机构及企业,大力推动公共卫生领域交流,搭建疫苗合作平台,为地区应对疫情挑战、恢复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推动对话交流,举办和出席中国—东盟高校医学联盟抗疫经验分享视频会议、中国—东盟数字经济抗疫政企合作论坛。组织中国—东盟疫苗之友合作交流会,就疫苗研发生产、采购认证、恢复经贸人员往来等双方高度关注的议题充分讨论,推进双方抗疫合作进程。举办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交流会,就加强公共卫生治理、推动疫苗统一认证、构建地区疾病防控体系等深入探讨,提出政策建议,取得诸多共识。

五、提升信息服务水平,为交流合作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东盟中心以信息工作为基础职能,根据准确、及时、易用、创新导向,认真做好各领域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分析和研究工作,为中国—东盟关系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信息保障。

(一)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中心全面建设各类信息平台和信息载体,在借助纸质资料、声像制品、宣传橱窗、图片展厅、设立展位等手段开展公共推广的同时,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着重打造以官方网站为主、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媒体为辅的新媒体平台。2010年10月中心官网先于实体正式开通,中国和东盟十国领导人出席启动仪式。中心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分别于2011年10月、2013年4月开通。2020年启用新版网站,内容结构和栏目设置进一步优化,操作更为方便实用,风格简约新颖。中心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数量、文章发布和转载次数持续增加。截至2021年8月底,微博公众号累计发布、转载文章9300余篇,吸引粉丝愈169万人。微信公众号累计发送信息17437条,阅读次数约1347万次,分享转发约164万次。

(二)筑牢友好合作的信息基础

中心在信息工作中重视创新内容建设,忠实记录中国—东盟关系重要进展、重大事件及合作成果,营造友好有利氛围,为深化交流合作提供实用参考。按时发布中心日常活动中英文新闻稿,更新官网专栏信息,定期汇编《中国—东盟中心新闻通讯》双语季刊,办好外墙宣传橱窗展示栏,编印年度《中国—东盟中心工作报告》,定期更新制作宣传册和微视频。推介中国—东盟关系资讯和人文交流故事,在官网设立“中国—东盟少年儿童文化交流之窗”“东盟小故事和东盟文化节日”和“携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栏,参与制作文化旅游纪录片,收集和转载领导人重要会晤、各领域、各方向及其他涉本地区交流合作的信息。为双方机构和公众提供准确、全面、详实、权威的实用资料和数据分析,编制年度《中国—东盟数据手册》,组织汇编和发布《东盟投资指南》《中国东盟观察》《东盟国家进口指南》《东盟教育指南》《东盟国家教育体制与现状》《东盟学生留学北京指南》《中国和东盟主要国际性艺术节名录》《东盟文化信息手册》《东盟旅游线路指南》《2019年东盟旅游业简况》《东盟旅游概览》等专业参考指南。

(三)深入开展基础研究

中心始终着眼地区形势发展,就中国—东盟关系及经贸、旅游、人员往来、留学生、媒体等各领域交流合作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和总结归纳,并在媒体发布研究成果,完成《中国—东盟25年对话与合作:事实与数据(1991-2016) 》《联结互联互通—中国—东盟中心的视角与分析》《中国—东盟关系概况(2020年)》《中国—东盟媒体合作概况》《中国与东盟共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合作》《中国与东盟共享数字经济合作机遇》《中国—东盟媒体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冠疫情下中国与东盟继续保持合作势头》《中国—东盟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空间巨大》《携手共进、合作共赢-中国—东盟迈入可持续发展合作年》《RCEP将助推中国东盟合作再上新台阶》《以文为媒,助力中国—东盟关系深入发展》《扎实推进区域合作 创造亚洲美好明天》等自主研究成品。

历经十年风雨和阳光,中国—东盟中心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中心将牢记使命,再接再厉,同各界携手并进,夯实伙伴网络,探索区域合作新途径,推进各领域友好交流与互利合作,为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