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 东盟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覃璐实习小结

来源:中国—东盟中心

出于对学校一位老师的仰慕,我对国际关系产生兴趣。在查找、阅读大牛论文的过程中,意外地看到了中国—东盟中心(ACC)的资料,顺藤摸瓜,找到联系方式,连续三次给中心投递简历、自荐信、个人作品,等待近半年,才获得实习机会,加入中心的贸易投资部(TID)。这既符合我的兴趣,也符合院校特色。在此,由衷地感谢部门主任、老师的信任和指导,还有中心多位在外交外事、公共服务领域经验丰富、才华出众、风趣幽默的主任、老师们的指点。

我可能是第一位要写两次总结的实习生,前后两阶段实习的感受略有不同,文以为念。去年8月底结束在央企的暑期实习,从9月1日起,我“背靠背”开启在中心的实习。因为疫情封校,实习在11月初中断一段时间之后,得以继续,第二阶段有效工作日共计33天。两阶段我总计翻译新闻稿近40多篇,合译部门年报1份,合作修订部门资料1份,并从事了大量的辅助工作。其间还参加了应届生秋招,落实毕业后的工作去向,并顺利成为中共预备党员。虽有些忙碌,但很充实,符合北京的节奏。这也是我在京城最快乐的日子,就好像保尔•柯察金在冬妮娅的花园,吕归尘在南淮城,林殊(梅长苏)在金陵城的时光。没有巧妙的排比和隐喻,所有的文字都指向快乐。 

快乐源泉之一,能将所学专业运用到实践,促进个人多维度提高。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篇新闻译稿满是批注的“惨状”,“菜狗”如我,真的非常感谢老师一直以来的耐心、包容、提点。那篇译稿呈送给综合协调部主任时,我向她确认写作风格,在后续翻译工作中,严格按照简明、朴实的风格进行翻译,对人物称谓、事件名称进行查证。

我所在部门的主任不时会就我的译文在工作群进行讨论,并在部门会议上分享一些外交工作趣事,让我收获很多。主任审核很仔细,习惯性对存疑的地方进行查证,搜索的思路与我不同,这给我提供了很多经验。在主任和老师们的指导下,我与其他几位实习生交流翻译、工作心得,工作逐渐步入正轨。通过翻译工作,还能积累到相关背景知识,实现学习、实务的强关联。比如,对“东增区”“服务贸易”等术语进行查证,完成翻译工作后,再探索其内涵和外延。最开心的是,学校还有一门大牛开设的“国际贸易”课程(非本专业仅蹭课),课上讲的内容有时第二天翻译时就会碰到,比如,出席嘉宾致辞提到“当前WTO框架仍陷僵局,自由贸易协定已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重要力量”,上过课后就知道“为何陷入僵局”“自贸协定为何成为重要力量”,不靠死记硬背,这种学术和理论相互交融映射,是极致的快乐。

因为比较年轻,很多时候心态会有波动,会质疑自己做的事、学的东西是否有意义,如今看来,意义需要时间去显现,翻译是了解世界“高性价比”的途径。上课是提高一个人的“上限”,让人知道未知的细节和存在的可能性,实习是保住一个人的“下限”,让工作经历来证明一个人可以基本胜任某项任务。读书、实习其实是一个比较安全的、自检自查个人弱点、短板的途径,其间碰到的各种情绪、认知上的问题,都可以察觉出来,并尽力去避免和解决,不求完美,但求符合基本标准。

快乐源泉之二,有幸参加多场外交外事活动,拓宽眼界、增长见识。我参与过“中国—东盟日”“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招待会&研讨会”“中国—东盟中心联合执行委员会会议”“中国—东盟中心成立10周年招待会”等活动,承担简单的签到、指引、准备文字材料等任务。这些工作很基础,却也从中窥见外交工作的不易。筹备期间,老师们经常加班、出差,几乎每天都在写材料。正是因为前期工作扎实,后期我和其他小伙伴才没有遇到特别困难的地方,中场休息和结束后还可以“补充能量”,就特别开心、满足。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习期间碰到的人事物,有时会给我启发,就类似丰臣秀吉在“新人”阶段。此外,还可以了解到近几年中国—东盟关系的走向、经贸热点问题。作为一名英语专业学生,这段实习经历让我对外交工作有了更深的认知。再看国际政治相关报道,已不是雾里看花。

快乐源泉之三,认识很多新朋友,收获多份友谊。我在中心认识了两拨实习生,“两拨”这个量词区分的是同事们的年龄段。第一阶段大多为95后实习生,比较活泼,笑点很多;第二阶段为00后实习生,较为“内秀”,也很有趣。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工作比较忙,没怎么和小伙伴们聊天,后来发现她们喜欢打乒乓球,正合我意,就开启了我的“乒乓外交”事业。午饭之后,我们也会聊一些好玩事情,她们都比我幽默,我负责捧哏。我们还会一起约饭唱K,时不时会和中心的老师们打篮球、羽毛球(自费)。正式踏入职场前夕,有这样一段充满欢声笑语的时光,很令人难忘。

主任办公室有本书,目测应该是蔡康永的《LA流浪记》,这本书我恰好看过,书的末尾写道:“兔子在跑,马儿在跳,时光一去不复返。”

祝中心的各位主任和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顺遂!

祝我的小伙伴们,前程似锦、顺风顺水、开开心心!